潘悟雲《汉语历史音韵学》(2000)擬音總結

以下內容基於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7-5230-6820-X

聲母

比較表見 pp. 59 ~ 60

提取潘氏擬音如下

聲類擬音
p
ph
b
m
t
th
d
n
ɳ
ʈ
ʈh
ɖ
ts
tsh
dz
s
z
tʂh
tɕh
ʑ
ʃ[1]
ɕ
ʐ
k
kh
g
ŋ
ʔ
h
匣云ɦ
j
l
ȵ
  1. 山母據潘氏云爲誤植,正爲ʂ

禪船

禪(常) dʑ、船 ʑ,見 pp. 46 ~ 49

娘泥

見 pp. 49 ~ 52

日母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切韵》时代的鼻音与对应的塞音或塞擦音总结如下:

    明m    泥n    娘ɳ    日ȵ    疑ŋ

    帮p    端t    知ʈ    章tɕ    见k

見 pp. 52 ~ 53

云母

这以后,喻三归匣说大体上得到音韵学界的赞同。因为云母只有三等字,所以云母的拟音就是在匣母的拟音后头加上一个三等介音。晓匣两母高本汉拟作x-、ɣ-,大部分的音韵学家采用他的这个拟音,蒲立本(Pulleyblank 1962-3)则拟作h-、ɦ-。潘悟云(1997)支持其说,并提出两点理由。第一,潘悟云(1997)证明了上古的*q-、*qh-、*G-到中古演变为影、晓、匣。*q-的发音部位后移变作ʔ-, 与*q-对应的*qh-、*G-也应该是通过发音部位后移变作h-、ɦ-,而不是前移为舌根音x-、ɣ-。第二,在宋人韵图中,晓、匣与影母喉音ʔ-归为一类,而不是与舌根音的见母k-归为一类。在《切韵》时代云母与匣母的关系,相当于晓母三等与一二四等的关系。既然晓母的一二四等与三等只拟有一个声母,并没有为三等晓母另拟一个声母辅音,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把云母拟作一个独立的声母。邵荣芬(1982a)的系统中就取消了云母。

見 pp. 53 ~ 55

知莊組

見 pp. 55 ~ 59

俟母

見 p. 59

介音

合口介音

《切韵》音系中合口带w介音,与三等介音i、二等介音ɯ会同时在一个音节出现,如果“仙”是si̯ɛn,那么“宜”是siwɛn呢,还是swiɛn?最好是把合口介音处理为声母的圆唇Cʷ-,这样,《切韵》音系就具有与现代北京话相同的音节结构,所以我们把中古的介音附在声母辅音后头,写成Cʷ-或CW-:(p. 103)

三等介音

各家对三等介音的拟音不尽一样。高本汉拟作-i̯-,与四等介音-i-不一样。中国的学者否定了j化说,而且有些学者认为四等没有腭介音,所以陆志韦、李荣、邵荣芬等就把三等介音拟成简单的-i-了。郑张尚芳(1998)把三等介音拟作ɨ,在前高元音前读作i,在唇音前读作ʉ。本文赞同郑张尚芳的观点,但是用更常见的音标来代表这个音位(p. 20)

重紐介音

除了李荣以外,以上几家的拟音实际上大同小异,他们都认为重纽三等的介音较后较开,重纽四等的介音较前较闭。下文讨论了重纽上古来源以后我们会明白,重纽三等介音来自上古的-r-,在中原地区它与二等介音一样经过了类似的音变:

-r->-ɣ->-ɰ->-ɯ->-ɨ->-i-

ɯ是不正则元音,可能有几种向正则元音变化的方向,它或者向前变化作i,或者圆唇化作u,或者在前化的同时又圆唇化作y。重纽三等介音在各地方言中也有同样的变化。笔者则认为《切韵》时代二等和重纽三等的介音是-ɯ-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p. 27)

重纽三等的-ɯi-是双介音,郑张尚芳认为它到后来合成了-ɨ-,但是在《切韵》时代拟成-ɯi-比较合适。-ɨ-虽然也能解释重纽三等的一些音韵行为,但是不能解释在某些方言中变-u-的现象。(p. 45)

韻母

擬音一覽

比較表見 pp. 83 ~ 88

提取潘氏擬音如下

韻攝等別韻目擬音
果攝一等ɑ
三等
假攝二等ɯa
三等ia
遇攝一等uo[2]
三等
蟹攝一等ɑi
əi
uoi
二等ɯæ
ɯæi
ɯai
三等 Aiɛi
Bɯiɛi
iɐi
四等ei
止攝三等 Aiᵉ
Bɯiᵉ
Ai
Bɯi
ɨ
ɨi
效攝一等ɑu
二等ɯau
三等 Aiɛu
Bɯiɛu
四等eu
流攝一等əu
三等 Aɨu
B
iu
咸攝一等ɑm
əm
二等ɯam
ɯæm
三等 Aiɛm
Bɯiɛm
嚴凡iɐm
四等em
深攝三等 Aim
Bɯim
山攝一等ɑn
二等ɯan
ɯæn
三等 Aiɛn
Bɯiɛn
三等iɐn
四等en
臻攝一等ən
uon
二等ɪn
三等 Ain
Bɯin
ɨn
iun
宕攝一等ɑŋ
三等iɐŋ
梗攝二等ɯaŋ
ɯæŋ
三等ɯiaŋ
iɛŋ
四等
曾攝一等əŋ
三等 Aɨŋ
B
通攝一等
uoŋ
三等iuŋ
ioŋ
江攝二等ɯɔŋ
  1. 模韻原文作 o,後刊誤訂正爲 uo

韻母系統

以下將 pp. 89 ~ 90 「中古的韻母系統表」轉置

(陽聲韻賅入聲韻)

元音-∅-m-n-i-u
ɑ
嚴凡
ɯa
iaɯia
ɯæ
BAɯiɛ
e
BAɯii臻真
ə
ɨ
ɯɔ
uo
io
u
iu

聲調

見 pp. 91 ~ 99